当前位置:

为万名残疾人撑起一片艳阳天

来源:珠晖新闻网 编辑:redcloud 2004-11-30 21:28:36
—分享—

httq:www.zhuhui.gov.cn           中国珠晖新闻网
     --珠晖区助残工作纪实

    珠晖区在全区实施康复、保障、就业、教育、温暖五大工程,从区委书记、区长到平民百姓,都向全区9910名残疾人伸出了温暖之手,奉献了满腔的爱心,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,残疾人事业取得显著成就。该区被评为全市“九五”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,并连续两年被市政府残工委授予“残疾人文体教育和就业安置工作先进单位”荣誉称号。


扶贫济困,爱心铺就幸福路


    回想起2002年的助残日,高海春依然非常激动,因为那天,素不相识的广东街道党委书记肖志坚到了她的家里,不仅送来了生活用品和慰问金,而且为他找到了一个临街小门面,就是从那天开始,高海春的生活有了着落,并一步步走出了贫困。44岁的高海春是肢体残疾人,下岗后独身带着一个小孩艰难度日。如今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,小孩也考上了中专。面对笔者的采访,高海春激动万分:“我们攀上了好亲戚!每逢过节和助残日,他都要抽时间来看看。”这仅仅是珠晖实施残疾人扶贫计划的一个缩影。2002年,区里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政府大扶贫范畴,制定了残疾人扶贫工作计划和方案,统筹安排,统一组织,同步实施,广泛动员社会力量,采取“帮、包、带、扶”和“一帮一”等形式助残扶残。每年减免2.3万元,保证了全区131残疾儿童入校接受教育。3年来,全区仅区直机关一块就结对帮扶230多对,全区符合条件的1598名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,从根本上解决了残疾人温饱问题。
  以人为本,保护弱势群体。珠晖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对残疾人的倍加关爱中得到充分体现。在城市建设拆迁中为残疾人优先安排廉租房,优先选择楼层,发放残疾人特殊困难补助,切实解决残疾人家庭实际困难。家住珠晖区唐家巷的残疾人唐冬平对此仍是感动不已。就在此次的湘江风光带建设中,他用以维持生计的出租房被纳入湘江风光带建设拆迁范围,就在唐冬平为生计发愁时,区委书记段志刚和区长周晓云率工作人员上门来了,嘘寒问暖。一家三口全部纳入低保,优先安排廉租房,优先安排低楼层…。当得知唐冬平还患有糖尿病时,区里还送来了困难补助款。在城市建设拆迁中,对残疾人家庭,书记、区长及区领导都要挨家挨户地探望,推心置腹地谈心,实打实地解决困难。身患残疾的拆迁户罗秋秀高兴地说:“有这样的贴心领导,我们当然坚决拥护风光带的建设!”
  每个助残日和重大节日都是残疾人难忘的日子,区委区政府都要对困难残疾人一一走访慰问,嘘寒问暖,解决实际困难,每年送去慰问金近5万元。2003年,41户遭受特大旱和洪涝灾害残疾人在丰收无望之时,一场及时雨--4.1万元救助款如约而至。今年区里又将爱民房指标向残疾人倾斜,10余户农村残疾人喜迁新居。助残需要全社会伸出援手。自2002年起,每年的助残日该区都要举行全区大募捐,要求机关干部职工个人捐款不少于一天的工资,在每次机关内公布的爱心榜上,最低个人捐款额都远远超过了日均工资,捐款总额与年递增。
 

“造血生金”,就业开掘幸福泉


  送温暖“输血”不如送岗位“造血”,珠晖区委区政府把就业作为解决残疾人贫困的根本途径,自2002年始实施残疾人就业工程,区里出台了《珠晖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办法》,同时结合助残招商引资,扶助、兴办福利企业,区委书记段志刚、区长周晓云每月都要到安置残疾人的福利企业现场办公,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。进厂集中安置便成为该区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。
  万忠松,家住苗圃街道,自己和妻子都是肢残。不久前,妻子因意外摔伤,卧病在床,医疗费用使本来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,两个小孩学费无着落。绝望之际,区领导来了,区残联来了,万忠松成为该区新引进的民营企业裕华化工的一名包装工,月收入达900元。现在的万忠松因工作出色已升为包装班班长。像万忠松这样同时被裕华化工接纳的还有30人,预计年内又有30多名残疾人将顺利进入该厂。近年来,该区兴办福利企业10家,残疾人职工占50%以上,仅此一项就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500余人。
  积极创造条件,实行政策倾斜,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是该区又一成功之举。区工商、税务部门对残疾人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,都优先办理登记注册手续,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,区领导和区直部门“一包一”地帮扶。现任市特种电器厂厂长张冬南,双腿高位截肢,但他以超乎寻常的毅力,在各方的支持下,带领一个濒临破产的福利厂经营得红红火火,近几年累计完成产值800多万元,接纳残疾人11人,并为他们办理了养老保险,帮助7位残疾人解决户口问题。张厂长回望拼搏的历程:“没有政府对我们的关怀,我走不到这一步!”誉为“雁城的张海迪”的衡阳市高夫绿园林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丽更是感受颇深:“段书记和周区长对我们关心倍至,经常给我们出点子,想对策,帮助企业发展!”良好的创业环境,政府的扶助和关爱,一大批身残志坚、自主创业的典型层出不穷,几年来,仅机关一块就帮助残疾人个体就业287人。

  康复工程,辟出健康人生路


  2003年10月,因严重白内障导致双目失明近3年徐月英老人在孙女的搀扶下,来到了区残联办公室,第一次亲眼看到了热心为她寻医问药,最终治好了自己双眼的残联工作人员,并表达了感激之情。徐月英老人家住冶金街道互助里社区八角塘,因严重的白内障视力下降到0.04度,几乎双目失明。2003年年10月,在“健康快车”康复行动中,徐月英接受免费治疗,视力恢复到0.8度,“是党和政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,给我的家带来了幸福。”老人饱含着感激之情。
  康复治疗需要强大的财力作为后盾,面对如此多需要帮助的残疾人,仅依靠财政支助,很快就捉襟见肘了,该区创新方式,以政府为主导,吸引投资,为残疾康复创造条件。2001年,全市首家区级残疾人康复机构--珠晖区健力残疾人康复中心在珠晖成立,由区政府牵头,热心于残疾人事业的黄德纲投入资金100万元,残联免费提供场地,区内的残疾人可凭残疾证享受折扣,同时提供免费的康复训练。残疾人尹细平,遭遇车祸后小腿致残,妻子提出离婚,尹细平陷入了接受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。区残联将其安排到了康复中心治疗,一年后,装上假肢的尹细平恢复如初,并在健力假肢厂找到了工作,妻子回到了身边。为了感谢残联的帮助,他自愿加入了康复中心,成为一名义务助残员。   
  近年来,该区组织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65例,装配假肢和矫形器等助残器具800余例,精神防治康复120人,完成各种残疾儿童康复训练35例,培训残疾儿童家长35名。1287名残疾人身体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。

来源:珠晖新闻网

编辑:redcloud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珠晖新闻网首页